马哥说|杂谈|煮水饺一定要加三次冷水?!
马哥:此路长漫漫,一生愈环境!
引言:
煮水饺时是不是一定要加三次冷水啊,不加是否可行?
加冷水的习惯是不是来自长辈的传承?
或许这样的行为习惯是无厘头的。且听马哥扯一扯:
正文
在整个华人的生活圈里,包括港澳台的同胞们,都延续着这样的生活经验:煮水饺过程一定要加三次冷水,水饺才能煮的恰到好处,其味道、口感、生熟度等达到最佳状况。
跟大多数人一样,我小时候最先学会的“厨艺”就是煮水饺,这项技能真的是即简单又好学。那会儿还是用灶台烧柴火,我严格按照妈妈的教导,沸腾后加冷水,反复三次后出锅,屡试不爽。等我稍微长大一点学会了偷懒,做事情喜欢“短斤少两”,意外发现少加一二次冷水长辈似乎也吃不出差异,这是为什么呢?
大学时开始深度思考这个问题,经过多次思想实验之后得到一个结论:煮水饺时加冷水纯属扯淡!尽管这不符合常识,而且会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。查阅相关文献,并做了进一步市场调查,我对一些普遍反对意见进行了再次反驳:
1、 添加冷水使水饺内外受热均匀,熟得均匀,口感更好。
反驳:按照这个逻辑,煮任何东西都应该反复加冷水。另外,煮水饺时冷水的添加比例每次不到5%,对温度的影响最多只有5摄氏度(降低至95.7度左右),对于水饺皮和水饺馅来说,这点温度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。
2、 添加冷水可以降低水的粘度,避免水饺皮黏在一起
反驳:有一定道理。这仅适用多次水煮之后,但是对水饺的口感没有任何影响。因为水饺多次水煮并捞出之后,随着水饺温度的降低,水中的淀粉溶解物会有一定析出,导致粘度增加,造成粘皮现象。而前两次的水煮,无须添加冷水。
3、添加冷水可以降低水饺的翻滚剧烈程度,避免水饺皮破裂
反驳:有一定道理。但是为何要让水饺剧烈翻滚呢?把火势调小就好了,何必浪费能源呢?!减少浪费,节约能源,更符合生态社会的要求。
根据以上分析,加冷水是没有道理的。那这个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?思想实验告诉我们:在古代,我们烧的灶台是以木柴为主的,其火势很难快速调整。当煮到沸腾之后,如果不加冷水就会导致沸水溅出,把火浇灭,并且可能把水饺煮烂。为了防止沸水溅出,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是加一碗冷水。由于古代没有普及钟表,对于煮的时间不好预估,经过反复实践,大家普遍以三次冷水为宜。这项技能多数人都是儿时学会的,被妈妈反复训练,因而对此深信不疑。于是这样的习惯经过代代相传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当我兴奋的告诉麻麻这个发现之后,她完全不相信。因此,我进行了实验,同一批水饺用两个锅同时煮,一个加冷水一个不加,结果很显然,家里没有一个人能看出或尝出其中的差异!
看似一个无所谓的习惯,却对社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!从节能减排角度进行估算,全国约3亿家庭,平均一家每年煮5次水饺(春节等节日在内,平均5次相对保守):
用水:每次加水150ml,煮一锅需要添加450ml,则全国一年添加的冷水量约:67.5万吨;
用电:按照从25度加热到100度计算,所需能耗达:2.13E+11KJ,需要耗电5.9E+7度;
用煤:标煤7255吨;
碳排放:由此将造成26.6万吨CO2的排放。
而你需要做的,只是控制一下火势,让水刚刚沸腾就好(不论火势大小,一个大气压下沸腾的水都是100摄氏度)。
可见,改变这一行为将节水67.5万吨,节电5.9E+7度,或是节煤7255吨,降低26.6万吨CO2的排放。
经过上面实验和反思发现:很多习俗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,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,及时更正,可能会一直低效的延续,浪费时间,浪费资源,浪费生命。
低碳生活,从煮水饺不加冷水开始!
结论
1. 很多变革是由懒人推动的;
2. 前人的经验并不总是有效;
3. 不要迷信众人与权威的意见;
4. 深度思考是提升认识的关键;
5. 需要从价值角度经常反思习俗与习惯存在的必要性;
6. 工作中很多前辈传授的经验都值得重新认识。
在此特提出“冷水煮水饺效应”:特指低效没有价值的风俗习惯不会因为环境的变更而自动消失!
请动一动手指,转发本文,让大家一起节能吧!
敬请期待
马哥将对大家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此进行一一的解答,对主要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进行系统且深刻的解读。
下一篇
排污企业“怎么做都是错”?——深刻解读近年环境政策
帮助企业界的朋友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环保形势。
~马立强~
江湖人称小马哥
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
格林曼环境技术总监
上海环评专家库成员
环境应急专家库成员
华东理工大学校外导师
中南大学校外导师
注册环评工程师
注册安全工程师
擅愈环保疑难杂症,药到病除
重视客户体验,善于发现创新
精于政策法规趋势判断与解读
密封线
原创感谢转发,如有需要请联系!